911制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课堂 > 儿医大咖说

科学认识、诊治儿童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2-06-29来源:发育行为儿科 马骏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儿童,表现为眨眼、缩鼻、努嘴、发声、耸肩、抖腿等等,这些都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

C:\Users\user\Desktop\微信用图\342194115.jpg

儿童抽动症以男性居多,多见于7-12岁。当发现儿童有抽动就必需评估,包括是否有链球菌感染史,有无抽动家族史,家中遭遇意外事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太高等等。

在临床评估中,虽然儿童有抽动症状,但程度轻,不影响学习、情绪、交流和生活,家长不要过于焦虑,儿童可以不治疗。但是当抽动引起儿童不适,造成学习下降、情绪不稳定,感到自卑,影响同伴交往时,应当接受治疗。

 

一、抽动症有哪些临床表现,发病率高不高?

抽动症的英文名叫迟颈肠,是由法国语迟颈辩耻别演变过来的,意思是“扁虱”,形容抽动症就像牛马等动物被扁虱叮咬时出现不自主、重复性的肌肉缩抖现象。

C:\Users\user\Desktop\微信用图\357325414.jpg

抽动症主要分短暂性(病程&驳迟;4周)、慢性(病程1年以上)以及多发性抽动症(罢厂)叁大类。

抽动的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常比发声性抽动早出现数年,但也有极少数儿童先出现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眨眼、皱眉、咬唇、噘嘴、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扭颈、甩手、举手、踢腿、收腹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可表现为更精细的动作,如不时做怪异手势等。

发声性抽动常变表现为干咳、清嗓、吸鼻、尖叫、发出犬吠声、打嗝声等,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渐演变成重复性语言,说脏话或无故骂人等发作形式。

还有一部分儿童在抽动发作前,身体局部有不适感,犹如不祥预兆,如眼睛干涩不适、身体有压迫感、鼻子痒、身上痒、感觉冷或热、出汗、焦躁等等。

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的常见病,患病率是比较高的,如短暂性抽动为6%左右,慢性抽动为4%左右,多发性抽动症为0.5%左右。

 

二、抽动症对孩子和家庭会造成怎样的损害?

抽动症不一定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功能损害,但抽动的行为往往易受他人关注,如得不到正确的对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多数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抽动感到惊慌,不知如何是好,往往过多地关注和提醒孩子抽动的行为,反而在无形中强化了抽动症状;或斥责打骂孩子,使孩子更加紧张和焦虑。

C:\Users\user\Desktop\微信用图\351013735.jpg

长期或严重的抽动会造成儿童多方面的功能损害,譬如社会交往中被孤立,自卑、退缩、以及同伴欺侮等,情绪上产生焦虑、抑郁、低自尊,另外,长期严重抽动所致的重复性非生理性运动可引起抽动部位疼痛和损伤,抽动还会引起儿童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变差。

 

叁、造成孩子抽动症的原因有哪些?

谈到抽动症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达到对抽动症的根治必须从多个环节各个击破才可能成功。一言以蔽之,抽动症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社会心理和环境的紧张因素,譬如不良生活事件,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被挖掘出来,当这些因素一直存在,儿童的抽动症往往是好转后又复发,将难以得到根治。一旦抽动症病程超过一年,演变成慢性抽动,治疗就更加的棘手。

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单卵双生子的抽动症同病率高达100%,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3%,近年来国际上大量研究已发现多个基因与抽动症相关。

近年研究还发现抽动症与大脑中多种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有关,这些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

大约20-35%的抽动症与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存在一定的关系,免疫反应损伤了神经精神系统。

C:\Users\user\Desktop\309592695.jpg

性格内向敏感脆弱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容易患上抽动症,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紧张疲劳焦虑应激事件精神创伤观看恐怖片动画片父母管教过严惩罚过多对孩子忽视或虐待均可导致抽动症的发生。

 

四、怎样诊断抽动症?

抽动症的诊断需要专业的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精神检查,同时做一系列神经心理行为测试、脑电图检查。如果最近可疑有细菌病毒感染,还应该化验血常规、血沉、抗“翱”,咽拭子培养等,并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顿厂惭-痴)的最新标准,对抽动症作出诊断和分型,同时需要鉴别和排除与抽动症相似的其它疾病,如风湿性舞蹈病,癫痫,肝豆状核变性、迟发型运动障碍、其它发育障碍导致的刻板动作等。

 

五、抽动症容易共患哪些疾病?

研究发现79%的抽动症共患其它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儿童抽动症和多动症是一对孪生兄弟,其患病率高达50%,即一半的抽动症儿童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抽动症共患强迫症的概率为33%,其它还有共患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等等。

共患病的存在使抽动症的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治疗上也更加困难,造成的功能损害更加严重。所以,从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评估和发现抽动症的共患病,综合性并有主有次地解决问题。

 

六、治疗儿童抽动症有哪些误区?

治疗儿童抽动症,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孩子、家长、老师和医生四方面的积极配合,医生要树立“从源头上寻找和解决致病因素”的正确观念,家长、老师乃至儿童本人要科学了解和认识抽动症,避免陷入误区,使抽动症对孩子的危害增加。

 

常见误区

(1)不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进行对症治疗,暂时的放松也许能使抽动症状短时好转,但学校家庭环境致病因素一直存在,很快孩子抽动症依然如旧,甚至不断加重。

(2)对孩子抽动表现过度关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抽动。

(3)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企图让孩子“听话”,使孩子更加紧张、焦虑和自卑。

 

七、治疗儿童抽动症有哪些方法?如何达到最有效的治疗?

治疗儿童抽动症一定要从源头上入手,医生、患儿、家长、教师多方面密切配合,积极、认真、细致地寻找和发现家庭、学校环境心理致病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从源头上去除致病因素,有望从根本上治愈儿童的抽动症,并遏制共患病的发展,避免造成更大的功能损害。

C:\Users\user\Desktop\413892027.jpg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家庭咨询、生物反馈、行为治疗、团体治疗等多种手段。儿童抽动的治疗是多元化的。当我们发现某些紧张因素引起抽动时,首先是消除紧张源,让儿童放松,而不是急于用药、针灸、推拿等,却不去寻找诱发因素。

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少儿童一边用药、一边又受到来自环境的压力,而且有些治疗方法可能加重儿童的紧张,犹如雪上加霜,使得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其次,我们要劝导家长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保持镇定,不要自身情绪紧张影响孩子,更不要不时提醒孩子的抽动,这样对孩子抽动的主观控制很不利。

再者,医生在用药方面,视病情而定。家长务必遵照医嘱规范治疗。达到最佳治疗的关键是深入挖掘和找到环境紧张致病因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一步步训练儿童有效控制抽动行为的能力。

 

文献记载许多最终成功战胜严重抽动症的患者经历,都是正视自身障碍、寻求医学帮助、主动改善环境、正确积极训练、获得自我控制技能的艰辛过程,在战胜抽动顽症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

 

作者介绍

马骏,发育行为儿科学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儿童脑发育障碍,行为障碍,注意力障碍,抽动障碍,社会情绪发育障碍,排泄障碍等相关疾病的诊治。

分享:

地址:上海市东方路1678号
电话:021-38626161
邮编:200127
电子邮箱:测产蔼蝉肠尘肠.肠辞尘.肠苍

版权所有:911制品  |   摆沪卫(中医)网审摆2013闭第10123号闭

官方微信号

患者订阅号